5月19日至20日,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齐聚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共同出席了首届“全国思辨教育研讨会”。
近年来,各高校已经将思辨教育逐渐提上日程,很多学校都已设立思辨类课程,将思辨引入普通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但是一直以来,老师们都在各自埋头尝试、摸索,尚未对思辨教育提出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这一现象导致了很多学校对如何开展思辨类课程、应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如何应对各类学生的差异无切实可行的办法。不少学校只是在形式上引入“思辨教育”,盲目跟风,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另外,中国大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设计也难倒了不少一线教师。 “思辨教育”这个“洋”理论在很多学校多少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首届全国思辨教育研讨会”针对这一现状,召集全国120多所高校的专家和教师,共同探讨思辨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教学模式。 同时,大会有针对性地就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堂中的思辨教育差异进行探讨。
开幕式上,外研社副社长范晓虹,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石毅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主任金利民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向京教授发表嘉宾致辞。他们对所有与会嘉宾表示了欢迎,同时对首届“全国思辨教育研讨大会”的举办表示祝贺。这五位嘉宾强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外研社作为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领域的领头羊,为中国的思辨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包括FLTRP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大赛、中小学英语辩论大赛和各类思辨教育的教辅类出版物。嘉宾们希望此次研讨会能从理论的高度,产生更多关于中国思辨教育在课堂中的反思和建议。
在接下来的大会主旨发言中,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陈向京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田朝霞教授和外交学院石毅教授分别发表了主旨报告。作为第十九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的裁判长,陈向京教授首先做主旨发言,围绕“工具性加人文性的有效思辨教学模式构建”这一主题,从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学模式构建、教师发展和辩论的可持续性等三方面进行探讨。陈向京教授还特别介绍了思辨教育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交大思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理念,系统总结了交大思辨教育的经验。她指出,交大思辨课目前采用理论课加实践课的方式,有效的统一了思辨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老师系统的课程辅导,加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论实践,真正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陈向京教授还用辩论课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立论”为例,详细分析了听说读写和词汇的具体教学方法。这种“课程内容、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得到了在座各所院校教育专家和老师的一致认可。最后,陈老师分析了中国思辨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一方面,教师们普遍认识到思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很多青年教师面对晋升、评审职称的压力,对思辨教育力不从心。思辨教育似乎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对思辨教育的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的热情和责任心来实现。通过分析自己的思辩教育经历,陈教授鼓励青年教师创新、巧妙地在课堂中运用思辨教育,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应用各所在学校提供的各类教育资源。陈教授对思辨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详尽而坦诚,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南京师范大学田朝霞教授分析了思辨教育工作者遇到的挑战和机遇。她分析了学生和教师群体对“思辨”和“思辨教育”的理解异同。例如,虽然老师们精心准备各类教学活动辅助思辨教育和辩论课程,很多学生对思辨培训不以为然,甚至错误地认为辩论就是吵架。这一差异导致了学生在辩论当中,很难就某一话题展开有力和合理的立论,驳论时又缺乏论据、逻辑混乱。田教授提出了几类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解药”,例如一对一辩论、案例分析逻辑错误等。来自外交学院的石毅教授分享了思辨教育在外交学院的特色学科设计。她指出,外交学院是中国外交人才的摇篮,培养有原则、有中国意识、有情怀的思辨精英,对中国的对外交流至关重要。因此,外交学院会将国际关系等各类问题作为辩论的主要议题。最后,石教授肯定了思辨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思辨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思辨教育基础薄弱,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并没有让学生养成“多问一问想一想”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了思辨教育的重要性,会在日后予以更多的教育政策支持。
在接下来的专题研讨会中,五位思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思辨教育进行了思考。来自复旦大学的万江波老师讨论了思辨能力培养在高校英语课堂内外的系统发展和建设。中国知名辩论培训师郑博分享了培养竞争性辩论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异同,提出了因才施教的具体训练方法。来自兰州大学的青年教师强臻以自身教学经历为例,探索青年教师在英语辩论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连洁老师分享了辩论比赛在石油大学的发展历程,剖析了思辨教育的发展目标、瓶颈和趋势。最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裴蕾老师介绍了学生社团在思辨教育的重要性、灵活性和局限性。
研讨会最后一天展开了思辨教育说课展示和竞赛。来自七所高校的一线教师分享了自己的课程设计理念,包括外交学院的冉建军老师,西安交通大学的刘睿老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苏建光老师,复旦大学的何静老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欣老师,中央财经大学的高晓宇老师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朱霖菲老师。大家从语言、思维、论辩、立论、数据查询、英国议会辩论制和任务型教学设计等多个角度,介绍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课程设计。
我校外国语学院刘睿副教授在说课环节中表现出色。她结合自己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经验,对辩论比赛中的数据查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老师展示了自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数据查询的目标、重点和方式,细致考究地设计课堂活动。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切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有序、系统查找数据的重要性。同时,她开创性地指出,查找数据可以从两条主线延展,一方面学生可以思考一般性的材料,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结合辩论题目,从问题、原因和解决方式进行思考。学生可以将两条主线交叉对照,找出最好的查找数据的方法。在数据的选择方面,不同的数据来源也有对应的搜索数据的益弊和方法。例如学术作品专著等数据可信、全面,但是可能时效性差且查阅起来费时费力;新闻报纸及时、灵活,但是缺少可信度。最后刘老师指出,查找数据的一个主要原则便是:有疑问的数据坚决不用!她特别强调了引证的规范性对于辩论和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良好的引证和索引习惯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术品质。
本次研讨会由外交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并得到了各大高校的大力支持。在本次研讨会上,各位与会者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展开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学术思考和讨论。与会者的博学、专业、认真和热情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思辨教育的未来一定会精彩纷呈!
(西安交通大学外语学院石家宜供稿)